语文课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感情、心态、人生价值观——爱家人、爱朋友,同学,爱国家,有大爱奉献的精神,感受到爱的核心。
★读写字——认真学字在生活中。注意笔画顺序:先撇后捺。
★词、语、句——练习句结构:我爱我的爸爸,我爱我的妈妈,他们也爱我。
★流利准确的加入感情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口语连接——照文章特例介绍自己的家。
★惯性和学习技巧——连续学习听、读、写、的认字法;每天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者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感受到亲人付出的爱,也正要付出自己完整的爱。同时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
2、用耳听、嘴读法去识字。
教学难点
用听读法去认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述、讨论、演示、复述、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句卡,录音复读机,多媒体磁盘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出示字卡“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谁来说一说你家里有什么人呢?(引导学生运用句式说话:我家有,有,还有。)
刚才很多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了家里的情况,有一位小朋友听了以后,她也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你们想听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家》。齐读。
二、授新课。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打开书,右手指课文跟老师读两次。
3、男生女生比赛读。
4、齐读。
5、老师读前,学生读后。同学们读的真棒,我们不看书,老师读出前边的,看看大家能不能接着老师的背出后面的。
6、齐背。
师:通过读背课文,谁能说说小女孩的家里都有谁呢?大家想不想去他家看一看?墙大家闭上眼睛,坐上火车“呜——”“叮——”到了,请大家观看(出示挂图)。
7、小女孩的爸爸妈妈在干什么呢?小女孩又在做什么呢?
8、他们脸上是怎样的表情(他们开心吗?大家看,小女孩笑得最甜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爸爸爱我……)别人爱你,你也爱别人,这就是幸福、温暖。
9、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吗?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怎么爱(给自己做饭,辅导作业,接送上学等;给父母倒杯水,好好学习,关心父母)
10、大家跟小女孩一样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也能快乐的成长(齐读第三句)
11、小朋友们,在你身边除了爸爸妈妈,还有什么人爱你,同时你也爱他们?我们现在说说身边的爱。
老师爱我。爷爷爱我。
同学爱我。爱我。
我也爱。我也爱。
三、学习字词
1、同学们在我我们刚才学习课文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字宝宝从书中跑出来,你们能认出他们吗?
2、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
3、开火车读。
四、作业
1、同学们今天真棒,不但背会了课文,还认识了好多字宝宝。今天回家,把这首童谣背给家长听。
2、在百度搜索歌曲《我爱我的家》听唱。
五、板书设计。
《我的家》
爸爸妈妈我
幸福温暖
教学背景
这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感受家带来的温暖与幸福。爱亲人、爱同学,爱家,爱祖国,有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真正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说”并教给一定的说话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听”,体现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打破了单一的要求学生“说”的形式。注重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能积极参与,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抓住“爱”这一主线,让“爱”做主,让学生会“说家”更懂得如何“爱家”。把口语交际课与写话训练巧妙结合,使学生学会说话的同时学会写一段完整的话,为写作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我也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
1、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进行正确的引导。
2、应做到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别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多做指导。
语文课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领会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联系生活,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的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今天真精神,老师为你们鼓掌!这,是称赞的掌声;回头看,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上课,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大家的欢迎?(学生鼓掌)这,是欢迎的掌声!
2、今天,咱们一起品读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齐读课题)
3、声音能传情,读课题也要讲究。来,读出掌声的热情。
二、 读准词句,整体感知
1、初读。
(1)带着你们的热情,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词,指读、小老师教读、齐读。随机学习多音字落。
(3)理解生词麻痹症。
课文中的英子,就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从此只能一摇一晃的走路。
2、再读。
(1)指名读文,一人读一段。
(2)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忧郁 快乐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1、和同桌一起读课文,交流:课文那些地方写了英子很忧郁?那些地方写了英子很快乐?
(1)学习第一自然段
体会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说明英子的忧郁?
为什么她总是那么沉默?为什么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为什么她又总 ……此处隐藏20856个字……上,指名读,并进行纠正。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图、眷恋祖国的故事,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
1段:因梅花而回忆
2-15段:教作者读唐诗宋词;对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痛哭;把墨梅图赠给作者;送手绢给作者
16段:照应开头,赞扬老华侨的爱国精神
(根据回答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课文共写了5件事,那件事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明确:珍爱梅图。
2.这一部分的哪些句子能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呢?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句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外祖父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顿时”“第一次”等词语都能看出,外祖父对于墨梅图是非常宝贝的。在训斥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慢慢”抹净,都能看出外祖父分外珍惜墨梅图。(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
3.外祖父说:“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明确:“赠墨梅图”部分:“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外祖父这里所说的是梅花的精神。正因为梅花有这样的精神,所以老人倍加珍爱。
4.外祖父仅仅是在说梅花有品格、灵魂、气骨吗?(小组讨论,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小组派代表回答。)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由此可见,老人喜爱、赞赏梅花,实际是在赞美中华儿女,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珍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老热保存梅花图,是为了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是中国人的气节;送给外孙女,想让外孙女也有这样的秉性、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课文中的老人,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并播放《我的中国心》音乐。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科学习的内容。作业:将你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收获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梅花,凌霜傲雪,品格高尚。古往今来,人们常把她当作理想的寄托。《梅花魂》这篇课文展现了一个客居异乡的老人分外珍爱这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墨梅图。老人含泪教外孙女读写满乡思、乡愁的唐诗宋词,像个孩子似的泪眼婆娑地送孙女登船。老人那颗赤诚的中国心长久带给学生感动。在教学中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自然高耸。
语文课文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练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质疑母爱
千百年来,母亲的爱就像这贴身的衣服,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你摔倒了,母亲会?你饿了,母亲会?你生病了,母亲会?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板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由读文。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把不熟悉的词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利。
②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打蔫儿、拖沓、喋喋不休、按图索骥;
艰涩、忐忑不安、深深谴责、聊胜于无。
①指名读准词语,头两个词文中是描写谁的?(病中的儿子),“打蔫儿”是怎样的?(显得没精神,头抬不起来,)“拖沓”形容什么?(步子沉重?)这两个词正描写出儿子病时无力的模样。
②师:儿子还没有成年,病中的他显得那么虚弱。此时此刻,他多么需要?(生接答)
③生活中如果你病了,你的妈妈会怎样做?(生自由回答)但文中的母亲却是怎样做的?
④概况全文大意。谁能把这两个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潜心会文,读懂母爱。
小结:这哪里是狠心的母亲,这分明是一个疼爱孩子、很有责任心的母亲呀!
1、悟悔中情
你还从哪些语句能感受母亲并不狠心?体会“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你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犹豫、后悔)“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坚定信心)
四、诗歌诵读,升华母爱
1、导语:同学们,你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2、母亲逼着自己的孩子独自去看病,希望孩子能学会独立生活。表面是狠心、冷漠,内心却犹豫、忐忑不安,这些心理变化都源于对儿子深深的——生接“爱”(看板书画心形)这是一种怎样的爱?(生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这样写到:
我们把它稍微变换格式,它就成了一首短诗。让我们深情诵读,体会母亲超常的爱吧。
3、联系生活谈母爱。现在的你,一定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活中,你的父母有没有像这位母亲一样对你狠心过?